问:三伏天究竟是如何计算的?
三伏天啊,就是一年里最热、最闷的那段日子,分初伏、中伏、末伏“三步走”。像2025年,初伏从7月20日开始,到7月29日;中伏是7月30日到8月8日;末伏8月9日到18日,总共30天。这段时间大家可得注意防暑,多喝水、少出门,别中暑啦!
那这三伏天具体是咋定出来的呢?其实老祖宗有套很讲究的方法,跟“庚日”和节气挂钩。咱先说说啥是“庚日”——古代用天干地支记日子,天干有十个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,每到带“庚”的日子就是庚日,每10天循环一次。
初伏最好记,从夏至节气往后数,第三个庚日就正式入伏了,而且固定10天。中伏呢,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,但长度不固定,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是20天,关键看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多少个庚日——要是这段时间有4个庚日,中伏就10天;要是5个,那就得20天。末伏也固定,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,同样是10天。
就拿2025年举例,夏至是6月21日,往后数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,所以初伏从这天开始;第四个庚日是7月30日,中伏启动;而夏至到立秋(8月7日)之间有4个庚日,所以中伏就10天,到8月8日结束;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,末伏开始,到8月18日结束。这么一算,总共30天,算是“短三伏”啦。这套方法把节气和干支结合得明明白白,老祖宗观察气候的智慧,真不得不服!
以上关于"三伏天究竟是如何计算的?"的答案仅供参考